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簋的铸造技术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簋的铸造技术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利簋及铭文铸造方法?
  2. 利簋的主要用途?

利簋及铭文铸造方法

利簋,又名“武王征商簋”、“周代***簋”或“檀公簋”,西周早期青铜器,1***6年出土陕西临潼县零口镇,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。利簋通高28厘米,口径22厘米,重7.95千克。

利簋器侈口,兽首双耳垂珥,垂腹,圈足下连铸方座。器身、方座饰饕餮纹,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。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。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,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***

簋的铸造技术,簋的铸造技术有哪些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铭文拓片

武王征商,唯甲子朝,岁鼎,克昏夙有商,辛未,王在阑师,赐有事利金,用作檀公宝尊彝[5] 。

释文译文大意是:

簋的铸造技术,簋的铸造技术有哪些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①周武王征伐商纣王。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,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,占领了朝歌。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,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,赐给右史利许多铜、锡等金属,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,以纪念先祖檀公[6] [7] 。(该释文为张政烺先生所做的释文)

利簋的主要用途?

是一种古代食器,主要在饮宴时用来盛装煮熟的稻、黍、高粱等食物,相当于现代的饭碗,在商、周时期举行祭祀或宴会时,它也是一种重要的礼器,供奉在神坛上和鼎配套使用,盛装食物等用于祭祀祖先和上帝。

在周朝礼制中簋和鼎与老百姓无缘,而且如果违反礼制越级使用,就会有“问鼎之嫌”,当时的簋也常用其主人的名字来命名,如主人名为利,则其所拥有的簋就会被称为利簋。

簋的铸造技术,簋的铸造技术有哪些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“簋”的正确读音为“gui”的第三声,在考古学界又被人们称之为“武王征商簋”、“周代***簋”或“檀公簋”等。利簋是在1***6年3月于陕西省临潼县零口乡西周窖藏出土,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。”

周朝可以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,它是我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华夏族奴隶制王朝。而在我国代青铜器发展史中,西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,不仅青铜冶铸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,青铜器的数量也有较大的增长。在这一时期,出现了很多铸工精湛、造型雄奇的青铜器物,庄重典美且花纹凝重静谧,几乎可以代表中国处于青铜器鼎盛阶段的技术水平。

西周的利簋

而在众多出土的青铜文物当中,如果我们单纯的从历史的价值角度来看,西周的利簋可以算是这一时期出土中最为重要的文物,没有之一的说法。

相信很多朋友在看见“利簋”,可能连它的读音都没有反应过来,对于它是干什么用的,为什么会有如此之高的历史价值也不是特别的清楚,所以,今天就带着大家好好认识一下这件国宝级青铜器利簋。

和吃饭有关的利簋

利簋中的“簋”的正确读音为“gui”的第三声,在考古学界又被人们称之为“武王征商簋”、“周代***簋”或“檀公簋词条”等。利簋是在1***6年3月于陕西省临潼县零口乡西周窖藏出土,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词条。

利簋的口径22厘米

利簋通高28厘米,口径22厘米,方座长、宽20.2厘米,重7.95千克。看到这组数据,大家能想到那时候的人们用利簋是干什么用的吗?

在当时,利簋最初的用途是用来盛装稻、粱等食物,犹如现在盆碗。利簋除了作为盛放食物的器皿之外,更是祭祀或宴享时重要的礼器,和鼎一起配合使用,关于这一点在《周礼·舍人》和《易·损》等古籍中都有相关的文字记载。除此之外,在司马迁的《史记》词条中也有记载道,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非常严苛的,鼎与簋的数量成为宗法等级制度的象征。天子的使用数量为九鼎八簋,而诸侯则是七鼎六簋,卿大夫为五鼎四簋,士为三鼎二簋。但是我们会发现在湖北地区的曾侯乙墓居然出土了九鼎八簋,这也可以侧面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礼崩乐坏局面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簋的铸造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簋的铸造技术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